AI對插畫家的影響

Emma Cheng 張貼

之前有人發問 AI, chatgpt, grok對我創作的影響。
這個問題好大啊,所以想了一陣子。
Grok我沒有用過,看起來也是用提示詞產生圖片的AI,用法應該蠻類似的,我分三個面向來說好了,分別是客戶量、創作過程、我對AI的心態。

(一) 客戶量:目前我沒有感受到AI對我創作生涯的殺傷力。
插畫這個領域,定義很廣,這邊我以我報章雜誌插畫 (在美國叫做editorial illustration) 和個人或診所訂製插畫的經驗來分享。
以我曾經接過的案子來說,業主大部分都是對美感和畫面敘事性有特定要求的公司或個人。
這不是提示詞能輕易生出來的東西。
大家可以試試看寫一段提示詞叫AI生成我畫過的內容,如果感覺跟我畫得差不多,那你大概率不會是我的客戶😝
我覺得會認為AI可以取代藝術/插畫家,很可能是把畫圖想得太簡單了。
一張畫作的誕生,其實是一系列複雜決策的產物,包含表達甚麼主題、人物要甚麼情緒、物件要甚麼造型、用甚麼筆刷、筆觸如何排列、光影如何安排、顏色如何堆疊等等,這裡面任何一個不同,就會形成不同的產物。
一個創作者的功力就在於它如何串接這些決策並產出,風格也同時形成。
AI並不是真的會思考和了解每一步的決策,它只是把看過的圖片拼湊出來,它不知道梵谷畫星空的時候筆觸為什麼要那樣排列,但它可以拼湊,所以你叫它用梵谷畫向日葵的風格畫蘭花,它能畫,只是看起來很怪。因為它不會思考平衡與協調等形成美感的基本原理,只會拼湊。
如果你的客群不是對深層內容有所要求的業主,可能就比較危險。

(二) 創作過程:
AI在我發想或找參考圖的時候還蠻有幫助,我通常會先找真實的參考照片,但有時候找不到特定的感覺或角度,會試著用AI做點實驗,尋找火花。

(三) 我對AI的心態:
對剛踏入插畫領域的人來說,看到AI一下就能畫出有模有樣的東西應該蠻沮喪的,
但是藝術或插畫的價值不只在結果或技法,更可貴的是藝術家透過他的眼睛和心靈理解這個世界,在他的腦中消化重組,再用他的藝術造詣表達出來。
我至今沒有看過哪個AI仿圖讓我覺得跟原作者有一樣水準。
所以我比較樂觀,目前不覺得AI能輕易取代藝術/插畫家。
不過看到創作者的圖未經授權被拿去訓練AI,仍然覺得非常不可取。

今天又搭了Waymo無人車,突然有感科技的進步好像就是越來越去人化。社群媒體出現,我們不用面對面也能互動,chatGPT普及,給你滿滿的情緒價值,無人車上路,搭車也不需要司機了。

無人車的體驗確實好,但今天最讓我感動的,是下車後,和從台灣來的老朋友大吃大聊,分享彼此的人生。

---
附上我給診所客戶的完稿,和客戶拿我草稿叫chatGPT畫的圖
(真是很不怕我生氣耶,還好是很熟的朋友)


分享這篇貼文



← 較舊的貼文


0 則留言

發表留言

請注意,留言必須通過審核才能發佈。